
在印染、造纸、化工等工业领域,高色度废水处理始终是环保治理的核心难题。这类废水不仅含有大量合成染料、木质素衍生物等发色基团,还伴随高浓度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,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,将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平衡。作为废水脱色的核心药剂,脱色剂的投加方式直接影响处理效率、成本及达标稳定性。本文将系统解析脱色剂投加方式,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如何操作。
一、脱色剂投加的核心原则
脱色剂的投加需遵循“三步法”科学流程:
1、预处理调节:通过格栅、沉砂池去除大颗粒悬浮物,调节废水pH值至6-9,为脱色反应创造适宜环境。例如,酸性废水需投加石灰乳中和,碱性废水则需添加硫酸调节。
2、分阶段投加:
主药剂投加:优先加入脱色剂 ,通过电中和、吸附架桥或氧化还原作用破坏发色基团。如阳离子型脱色剂可快速中和染料分子表面负电荷,使其脱稳凝聚。
助凝剂协同:随后加入PAC和PAM,形成大体积絮体,提升沉降速度。实验数据显示,脱色剂与PAC/PAM联用可使絮体体积增大3-5倍,沉降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。
3、动态调整机制:根据进水水质波动(如色度、COD浓度变化),实时调整投加量。例如,某印染厂通过在线色度监测仪联动加药泵,实现投加量自动修正,避免药剂浪费。
二、案例实证
浙江某印染企业日处理废水3000吨,原水色度高达250-300倍,COD浓度600mg/L,采用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后色度仍超标。为突破瓶颈,该厂引入“脱色剂+混凝沉淀”组合废水脱色方法 ,具体投加方案如下:
选用具备脱色、絮凝以及COD降解功能的阳离子型复合脱色剂,其中,脱色剂的投加比例为40-100ppm(需根据进水色度进行动态调整),PAC的投加比例为150ppm,PAM的投加比例为1ppm
2.1、工艺流程:
1)生物处理后的废水进入调节池,调节pH至7.5;
2)依次投加脱色剂、PAC、PAM,每阶段搅拌反应5分钟;
3)絮凝后的废水进入气浮池,通过微气泡携带絮体上浮分离;
4)出水色度降至40-50倍,COD降至100mg/L以下,达到一级排放标准。
2.2、成效分析:
脱色效率:色度去除率超80%,红色染料废水处理效果尤为明显;
成本优化:联合投加使脱色剂用量减少30%,综合处理成本降低0.8元/吨;
运行稳定性:连续运行6个月未出现污泥膨胀或管道堵塞问题,污泥产量减少25%。
高色度废水处理不仅是技术挑战,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答题。通过科学设计脱色剂投加方式,企业可实现达标排放与降本增效的双赢,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。
希洁环保在污水处理领域,有着15年的实战经验,已帮助近500+化工企业解决污水各类问题,可根据您的具体情况,制定污水药剂投加、生化系统调整、工艺改造、工程建设等一站式解决方案。如有需要,可点击下方的“手机咨询”,竭诚为您服务!
相关推荐: